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准备,从2010年开始,燕山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实效性为目标,推出“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真正以学生所思、所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教师与学生“心贴心”、“面对面”、甚至“硬碰硬“地进行思想交流,收到良好效果。“红色旋律”已经成为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被教育部评为2010年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以其作为特色教学活动支撑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获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立项。2011年2月17日,人民日报载文介绍了“红色旋律”的经验与启示。
燕山大学“红色旋律”特色教学活动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人民日报报道我校“红色旋律”活动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获得教育部“精彩一门课”立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归根到底要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的问题。教师要面对的不仅是“我能教什么?”的问题,更有“学生想得到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的问题。能否解决学生的困惑、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有鉴于此,“红色旋律”结合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最关心的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以“讲坛”为主体,采取了包括“论坛”、“读书会”、“影苑”、网络平台、报刊、参加社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初步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格局。以思想性引导学生,以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吸引学生,以网络平台的建设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思想教育过程的主体性、主动性,做到了寓教于思,寓教于辩,寓教于行。
“红色旋律”以弘扬主旋律,体现奉献精神为宗旨,高扬思想性大旗,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腐朽没落思想,反对多元化。在“红色旋律”讲坛的每一讲,都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宣传主流价值观,透过具体事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每期讲坛都设立学生互动环节,学生现场提问,主讲教师当场回答,教师的思想倾向、人生态度、人格魅力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红色旋律”的奉献精神体现在所有参与者都不计任何报酬,教师的讲坛、读书会嘉宾主持、影院的点评嘉宾、报刊的撰稿、对学生公益活动的帮助,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没有任何报酬。2010年年末,老师们将讲座工作量补贴全部捐献给了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作为他们的社团活动经费。教师们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参与“红色旋律”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志愿者,讲奉献不讲索取,比贡献不比回报,成为活动参与者的自觉追求。这种“身教”与“言教”的结合,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为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红色旋律”推出了“四个一工程”,既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完成所有课堂讲授及考查环节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要参加一次“红色旋律”讲坛 ,阅读一部红色题材书籍 ,观赏一部红色经典影片 ,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最终完成答辩 ,提交总结报告。“四个一工程”从实施理念到程序安排,从内容组织到总结报告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对扩大学生受益面,推动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